大將大忍話韓信(下)
文/史悟 正見網


四、封王貶侯遭謀害

在「楚漢之爭」中,劉邦為招攬人才,與項羽決戰,曾對有功將領進行封賞。如:封張耳為趙王、黥布為淮南王、臧荼為燕王、信為韓王等。

韓信也在攻下齊國後被封為齊王,項羽被擊破後,劉邦奪韓信軍,改封韓信為楚王。西漢建立後不久,有人誣告韓信謀反。劉邦用陳平計,以巡狩南方游雲夢之名,要求諸侯晉見,實想藉此捕拿韓信。韓信不知,前往拜謁,果被劉邦所縛。後貶韓信為淮陰侯。 鉅鹿守陳豨反叛,韓信的一門客因得罪韓信被囚,韓信欲殺掉他。

門客的弟弟出首告發,說韓信要反叛襲擊呂后。呂后與蕭何共謀,使詐計假說陳豨反叛被平定,要諸侯群臣前往拜賀。韓信前往,呂后派武士綁縛韓信,謀害韓信於長樂宮,並夷滅韓信三族。

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記載韓信曾策反陳豨,韓信門客之弟告發韓信欲反襲呂后,缺乏任何事實根據,是冤案。人們都知道秦檜以「莫須有」罪名謀害岳飛,是大冤案;呂后、蕭何害死韓信同樣是千古冤案、千古悲劇。理由有三。

之一:韓信的言行

若韓信要反叛,在「楚漢之爭」中是最好的時機。那時他手握重兵,實力雄厚,天下紛亂,完全可稱雄一方。劉邦漢兵平息紛爭,一統天下,韓信又被剝奪了兵權軍隊,這時謀反,那不是自投羅網,自尋死路嗎?憑韓信的智慧、頭腦他想不到嗎?恰恰相反,他兩次拒絕了反背劉邦,三分天下的勸說。

在劉邦、項羽爭奪天下的關鍵時刻,項羽派武涉勸說韓信:二王(劉項)之事,權在足下。你投向右則漢王勝,你投向左則項王勝。說明在「楚漢之爭」中,韓信舉足輕重的作用。武涉勸說韓信反漢與項羽連和,與劉邦三分天下。韓信回答:「我當年追隨項王,只不過是執戟宿衛殿門的,我的建議、計劃不被採納,因此背楚歸漢。漢王授我上將軍印,予我數萬大軍,好衣美食都分給我,言聽計從,我才有今日。漢王深深的信任我,我不能背叛他,雖死也不變心。請你代我感謝項王的美意。」

武涉去後,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,想以奇策感動他,以相面之說勸說韓信。說:「看你的正面相,只不過封侯而已,處境又危險不安。看你的背面相,貴不可言(其實是勸韓信反叛劉邦)。」韓信請教緣故。蒯通分析了天下大勢,說劉項的命運掌握在韓信之手,韓信向漢則漢勝,向楚則楚勝。也勸韓信三分天下,鼎足而立。

韓信回答:「漢王待我甚厚,載我以其車,好衣美食分予我,我應為他分擔憂患,誓死效忠,我怎麼可以向利背義啊!」蒯通又勸說:「人心難測,你想以忠信對待漢王,可你勇略震主,功蓋天下,身處人臣之位,很危險啊!」韓信說考慮一下。又過幾日,蒯通又勸說要韓信抓緊時機作決斷。韓信不忍背漢,又自認為有功於漢,漢不至於對他太無情。 從韓信的言行,說他謀反,實難令人信服。

之二:劉邦的奸計

「楚漢之爭」中和西漢建立初期,劉邦曾對功臣大將行封王之賞,先後分封了十餘個異姓王。目的很明顯:一方面為了在與項羽爭天下中取勝,需招攬人才;一方面政權初建,尚不穩固,需安撫功臣人心。因此,封賞功臣大將,絕非出自其本心、真心,只不過是權宜之計。他對功臣大將一直心存猜疑、忌恨,把諸侯王之子遷於關中,軟禁長樂宮為人質。

一旦政權穩固,為保劉氏江山,他就開始對功臣大將大加殺伐。不斷的以「謀反」為藉口,或舉兵討伐,或奸計逼迫,剷除異姓王,然後封劉氏子弟同姓王取而代之。燕王臧荼、梁王彭越、淮南王英布、韓王信(非韓信)等皆因此而被殺。

韓信雖不是劉邦直接所害,也是其剷除異姓王,大封同姓王奸計的犧牲品,呂后、蕭何只不過遂劉邦心願罷了!韓信被人誣告謀反,劉邦命武士綁縛,韓信曾感慨:「果若人言,『狡兔死,良狗亨(同烹);高鳥盡,良弓藏;敵國破,謀臣亡。』天下已定,我固當亨。」韓信這番話是對劉邦大殺功臣的最好註解。

之三:呂后的野心

西漢建立後,以呂后為首的呂氏開始策劃篡奪劉氏的江山。而漢朝的開國元勳無疑是其野心實現的阻礙。而韓信又是其最忌恨者,時刻想除掉。最後以奸計騙入宮中謀害。

韓信人生離奇曲折。一生為人:年輕有大志;胸襟開闊,有大忍之心 ;事主以忠信;知恩圖報,以德報怨。 孟子曰: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。」以孟夫子所言觀之,韓信真乃頂天立地一大丈夫。(上文見2月7日B6,全文完)

參考書:《史記‧淮陰侯列傳》、《漢書‧高帝紀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家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